下月即将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截至目前,已有54个国家和地区确定参展,6大国际经济组织以及来自67个国家(地区)的285家机构确认参会。预计今年将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名境内外专业客商参展参会。
第十五届投洽会同期将配套举办第七届海峡旅游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地产投资交易会、2011中国创业连锁展、2011中国国际新节能环保暨新能源展和2011中国茶叶博览会等五大专业展。
投洽会、石材展、台交会、网交会、汽博会……近年来,在厦门举办的各类展会可谓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记者从厦门市商务局了解到,厦门会展业取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会展业发展水平已经位居全国前列。“十二五”,厦门确定了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和顶级会议目的地城市的目标,目前正在一步一步靠近这个目标。
厦门会展业进入高增长期
从投洽会到台交会,再到各种各样的交易会、博览会、学术会议、高端论坛等等,近年来,一场场“重量级”展会活动交替在厦门上演。
经过多年培育,厦门会展业的专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投洽会、石材展、台交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海峡论坛、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全球华人口腔医学大会等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的重量级会议在厦成功举办。厦门还成为国内外品牌企业举办订货会、经销商大会的首选城市。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厦门市举办展览活动70场,展览总面积5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举办外来商业会议1073场,参加会议总人数24.26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7.66%、38.58%。其中,第11届石材展、第15届台交会、2011工程机械展等自主培育专业展览会的规模均创展会最好成绩。而第三届海峡论坛、玫琳凯(中国)激情巅峰之旅领袖会议等一大批大型、高规格,参会人数超过万人的会议也取得良好成效。这些都显示出厦门会议展览业已进入高速增长期。
今年下半年,投洽会、佛事展、文博会、游艇帆船展等重大展会活动将再次隆重登场,航空维修展、厨房卫浴展、体育休闲用品交易会等与厦门先进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展会也将初次在厦门亮相。
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如果在我这个城市召开一个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我们头顶上撒美元”,一位美国市长如此比喻会议经济旅游的魅力。
国际会议展览业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每年不仅直接创经济效益2800亿美元,还对房地产业、宾馆业、餐饮业、交通业、商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有着强大的拉动作用,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正是这种对世界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国际展览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专家推算,国际上展览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约为1比9,也就是说,一场展览会如果收入1万元,那么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就能赚10万元。毫无疑问,会展业让厦门相关产业受益无穷。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第十五届台交会从布展到展会落幕的7天时间里,参展商、采购商在厦门的消费突破亿元。
接二连三的会展活动,让厦门会展中心保持国内较高的使用率,也让大大小小的宾馆酒店应接不暇。上半年,在会展带动下,厦门一些星级酒店就出现了“淡季不淡”的客满情况,大型会议和展览期间的高入住率成为常态。下半年会展中心场地预订紧张,航空维修展、佛事用品展、休闲渔业展以及企业产品订货会使会展中心10月份场地爆满,一席难求。
在扩大内需、带动消费的同时,厦门的会展业也与主体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互相促进关系。近年来,厦门石材展、佛事用品展、茶业展、游艇展等展会,以及围绕厦门重点发展的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培育的汽博会、工程机械展、航空维修展、厨卫展等专业展将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发展。
政府重视政策扶持很重要
提起厦门蓬勃发展的会展业,大家自然想到厦门优越的城市环境和气候条件。但更重要的推手却是厦门市对发展会展业的先知先觉和率先出台的扶持政策,堪称在全国领先,并发挥了先行先试作用。
今年上半年,厦门对于在厦举办的重大会展活动总共给予了800万元左右的资金扶持。钱虽然不多,却带动了更多的会展企业参与会展活动的招展和组织,间接撬动了更大的民间资金进入。
今年5月,厦门再次对厦门会展业资助和奖励政策进行修改,奖励门槛降低,提高奖励标准。政策规定,招揽展会到厦门举办最高可以奖励100万元。
与此同时,厦门广邀国内外行业专家,汇聚顶级专家的智慧力量,共谋厦门会展业发展的盛事。去年以来,厦门连续举办两届中国会议产业厦门高峰论坛。尤其是今年年初的第二届中国国际会议产业周暨会议产业厦门高峰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知名会议城市代表、专家学者、办会机构、服务企业在内的200多位专业人士亲临厦门。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13位会议产业顶级专家被聘为厦门市会议业特邀顾问。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因为厦门发扬特区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精心培育,从而使会展业这棵产业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8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