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路低潮的内蒙古会展产业终于迎来良好态势,在“药交会”、“民交会”等等有影响力的会展活动带动下,内蒙古会展产业出现了“抬头”的征兆。
2007年应该是会展产业的转折年,从这一年起,区内会展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逐年增加,眼光犀利的“弄潮儿”们,纷纷将聚光灯照射向这里。
当人们在这里掘金时,却出现了尴尬的事情。如果将会展产业比作一匹膘肥体壮的骏马,一些从业者显然不能做一个好骑手。因为在内蒙古会展产业迎来繁荣时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或绊脚、或落马,真正能驾驭的“骑手”并不很多。
于是,在产业的发展和从业者的“驾驭”能力之间,出现了一片“真空地带”。
先行者狂揽金
2008年7月28日,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整整10天,当四面八方的人们朝着一个方向涌向北京的时候,刘超却从北京回到内蒙古。他这次回来是看到内蒙古会展产业的广阔前景,带着一腔热情回来,准备大干一番。
回来以后找工作,但是眼前的现实却让他有些失望,本土还没有专业的会展公司。
刘超决定自己开公司,2009年4月,他和同学一起创办的公司挂牌了。
公司初期的运转很容易,并没有太大困难。他们只需在网上发布信息就可以了,有很多人来找。但是公司只有两人,架构不起来,他又去北京联系了原来的公司,一起合作。
公司成立之初,定过一个三年计划:第一年赚够一百万,第二年三百万,第三年五百万。但实际上利润空间更大,完全翻倍:第一年二百万,第二年五百万,第三年赚了一千万。这就是刘超的业绩。
以刘超对内蒙古会展业的认识,他认为首先是发展迅速。“从2007年的‘民交会’在这里举办开始,那时候这边还没有什么会展公司,到现在全区良莠不齐的名为会展的公司特别多”,刘超说。
产业发展迅速
热闹非凡的第六届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落幕了。据组委会办公室统计,本届“民交会”总交易额达27亿多元,而且项目规模、数量和水平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2012中国马铃薯大会也于8月1日落下帷幕,今年7月份,仅关于马铃薯的展览至少举办了三次。还有鄂尔多斯的“煤博会”,呼和浩特的“药交会”等等,在全区各地围绕当地特色举办的各种展览名目繁多,枚不胜举。
追溯内蒙古会展业的历史,从1987年内蒙古展览馆建成以来,先后又落成许多大中型展馆。最为引人瞩目的尤数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它结束了内蒙古接待不了全国大型会展的历史。
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有10000平方米以上场馆七个,展览总面积16万多平方米,年举办1万平方米以上展会20多个,累计参展企业12349家,年参观人数155.6万人次。仅2011年全年展览会成交额646.71亿元。
虽然相较全国会展业而言,内蒙古会展产业起步较晚,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尤其近几年,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内蒙古会展经济科学发展研究会秘书长李淑玲说,内蒙古政府部门也逐渐意识到会展业的经济带动作用,去年全区会展活动100项左右,而今年会展活动较往年至少增加20%,在200—300项之间,仅内蒙古旅游系统的节庆活动就由去年的48项增加至100项。
多数公司“不务正业”
把会议、展览、节庆活动的主导权从政府手中剥离出来推向市场,形成相关产业链,发展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这是会展产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
但内蒙古会展产业的发展还不成熟。
李淑玲说,会展公司起势强劲,雄心勃勃,立志要做一番事业,但在经营过程中因经验不足,没有把握好市场的脉搏,很多公司慢慢地转移了重心,连带做庆典、礼仪装饰等,作为主业的会展业务开始“撂荒。”
内蒙古艾瑞会议会展服务有限公司,从公司名称不难看出,成立这家公司的初衷是要做什么,但如今该公司已经不做会展业务,只做旅游业。
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