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11日消息:昨天,上海科技馆的客流人数创今年暑期最高纪录,达3.1万人次。昨天上午9时30分,记者来到地铁2号线上海科技馆站,看到出站区域已出现大客流。进入展馆后,馆内到处是家长和孩子的身影。
据统计,今年7月的科技馆参观总人数为5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8.1%。是什么原因,让这座上海科普地标的人气不断上升?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奇异的材料”展里“玩”科技
今年暑假,上海科技馆引入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的临展——“奇异的材料”展,成为青少年“玩”科技的乐园。
走进临展区,只见在一密闭实验房的四周,围着很多孩子,他们争相揿按钮,让一个系在高处的大球以钟摆的轨迹坠落下来,砸向实验房的外墙——钢化玻璃。伴随着一声巨响和孩子们的惊呼,大球完成了撞击,而钢化玻璃安然无恙。在实验房的显示屏上,记录着一个数字:“115277”,表明实验房向公众展示至今,大球已撞击玻璃115277次,但后者完好无损。是什么练就了钢化玻璃的“铁布衫神功”?在实验房旁边的展板上,写有这种玻璃的科学原理和制造方法。讲解员则会向孩子们进行科普讲解。
“大脑骇客”揭示神经活动奥秘
除了互动性、趣味性很强的临展,展区一楼的“科学小讲台”也常常推出特色科普活动。
大脑是通过什么来指挥身体运动的?昨天,浙江省科协、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的“大脑骇客”科普活动在那里举行,美国“后院大脑”开放实验室创始人Timothy Marzullo博士为观众带来了一系列互动实验,让孩子们感知到自己的神经电流。
Marzullo让几个孩子走上讲台,将电流放大器的探针放在自己的手臂、手背等部位。这些部位的肌肉放松时,扬声器的声音很小,平板电脑上的电流曲线也很平稳。而当孩子们握紧拳头,肌肉用力时,声音顿时放大,电流曲线也大幅震荡起来。“现在明白了吧?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指挥运动,靠的是电流,是生物电!”Marzullo对观众说。
市民“足不出沪”看到各国科普展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顾庆生表示,科普场馆的展品无法经常更换,所以普遍具有“新馆效应”,即展馆建成后一段时期内,游客人数很多,随后逐年下降。为了打破这一“定律”,上海科技馆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从发达国家引进临展,自制科普电影,开展展教结合活动。
以临展为例,上海科技馆与国外许多知名科普展馆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临展评估小组的科学评估,选择引入展示水平高、富有特色的展览,让上海市民“足不出沪”就能看到全球顶尖水平的科普展。观众调查表明,今年暑期引入的“奇异的材料”展的展示效果就很好,一些孩子在参观留言本上写下了“很好玩”“真有趣”等字句,体现出加拿大安大略科学中心的布展理念:用迷人而有趣的方式进行科学传播。
暑假过后,上海科技馆将制订下一轮临展计划。今后每年将引入3—5个展览,吸引更多市民和外地游客来享受“科普盛宴”。
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