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会展业扩大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国外会展公司纷纷涌入国内会展市场,在我国设立分公司、办事处或代表处,而且很多国际知名品牌展会被移植到中国,中外企业合作办展的模式在我国已屡见不鲜,中外合资展览企业也司空见惯。2004年10月份,汉诺威在上海同时举行了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CeMAT ASIA)等五大工业展会,为国际工业巨头和渴望与其直接接触的中国企业构建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同时,中国展览业也在尝试走出去,不但积极参加国外的展览会,还尝试在国外自主办展。虽然这样的对外开发使我国原有的办展主体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但是从好的方面考虑,会展市场上国际资本运作、品牌并购、人才交流、技术引进等将更加频繁,从而能推动我国展览业走上规范化、高层次发展的道路。
另外,我国会展业自身也在不断完善中。据媒体报道,我国会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展馆建设方兴未艾。全国正在建设或规划将在未来三年内建成的各类会展中心的展览面积可能超过100万平方米。而到2005年底,全国展馆总面积将超过300万平方米。同时,展览项目数量和展览收入也在急剧增加。
中国会展业作为现代都市服务业之一,凭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已在一些城市迅速崛起。在采访中,长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余文慧告诉记者,目前在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昆明等为会展中心城市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及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这些经济产业带通过准确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相互协调、各具特色、梯级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
这样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为我国大力发展会展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创办品牌展会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会展品牌化的整合时期。但是,会展行业的品牌化要如何创立呢?
在国外会展业里,展会组织者长期精心培育会展品牌。在德国,通常一个行业只有一到两个展会,虽然数目不多,但质量和利润都是中国国内展会无法企及的。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的副总裁艾欧恒认为:“很多展览中心、展览项目会走品牌化之路,而没有品牌的将逐渐被市场淘汰,市场最终决定一切,品牌和观众的质量是关键。” 但是培养一个品牌展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树立品牌观念,敢于投资、敢于承担风险、精心呵护、耐心培育。
从国际知名展会的发展来看,定位是关键。每个品牌展会的背后都有其自己的定位,只有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世界上著名的展会和论坛几乎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如欧洲品牌会议达沃斯论坛,它的定位就是一个较高层次的宏观性的经济会议,孜孜不倦地追求内容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除了有特色的定位以外,为了更有效地培育本土展会,我们还要在行业内部形成优势劣汰的竞争机制,对现有展会进行分类和整合,逐步推动其朝品牌展会发展。对于已经做大的、有较高知名度的展会,需要引进国际资源,促使其进一步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向顶级的品牌展会发展。对于中小型展会,会展组织者要尽可能整合资源进行联合配对,加强这类展会的营销管理、人才培训和服务保障工作,开辟一条新的品牌展会建设之路,以免造成重复办展、多头办展、无序恶性竞争。
此外,文网国际会展集团的总裁梅德文认为,品牌展会的形成必须借力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会展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跨国会展公司纷纷将目标对准海外,开始把自己举办成功的品牌展会逐渐移植到其他国家,我国可以借机移植或引入部分符合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的境外品牌展会,进一步加快品牌展会的发展步伐。目前,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成功的案例已不是鲜见的事了:如德国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已把每年春秋两季在德国本土举办的国际消费品展览会(Ambiente)移植到亚洲,分别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举办以Ambiente命名的展览会。再如,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从美国引入的“世界计算机博览会”(COMDEX),现在也已形成了相当大的品牌效应。
文网会展集团总裁梅德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最后说到:“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有自己的达沃斯、赛比特,但是那一天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之间高度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