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的国际化与产业保护”(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rotectionism in Exhibition Industry)我理解是:会展业的国际化准确地来说应该是“国际标准下的本土化”。很多人最初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展会的名称用英文来表示,和一个国外的展览公司进行合作,请一些国际的展商,就可以完成国际化了。其实更重要的是,会展组织者应该从深层次的内容和内涵上面来挖掘国际化。国际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标准,也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是企业不能把国际化当成一个负担和压力。
事实上,很多国际知名的展览公司,把国际知名的展览品牌简单地移植到中国市场上,最终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显著;有的甚至可以说失败了。为什么? 因为他们在追求国际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本土化Localization”的重要性。
展览行业作为一个媒体工具和手段,要靠内容去吸引“读者”。一个展会是否国际化,关键要看这个平台是否可以真正地去满足国内外展商、买家的需求,是否能真正地发挥其沟通平台和桥梁的作用来推动和刺激国际贸易和交流。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国际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组织能力,国际化是我们应该去遵循的一个标准。
那么中国国内的会展企业如何去接近国际化的标准呢? 在这里我想和业界人士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首先,主办机构国际化。国内展会最好能够吸引国际品牌、国际展览公司共同主办,这样,在管理上就能够吸纳国际企业的标准,具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报表、展会数据、评估报告。要实现这种合作,最主要的就是在利益上能够妥协,利润分成上公平,这样才能够避免国内同类展会的恶性竞争。我认为通过和国际知名的展会品牌或者进行合作,共同办展,以学习国际展会的先进管理流程和标准是国际化的捷径。
展会的分类、参展展品的分类要和国际接轨,这样才能便于国际企业、国际专业买家参展。不符合国际分类的习惯,往往使得国际企业无所适从。对展会主题不了解,当然就更加谈不上参与了。国际化标准尤其体现在展会在展品设置、分类上面是否和产业国际标准接轨。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参考行业内的国际知名展会在展品上的分类方式,并结合本国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设置展品分类。
再就是引进国际经营模式也尤为重要。展会要提升,就势必要涉及国际参展商、国际专业买家。对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就必须要引进国际经营模式。
归根结底,国际化是一种手段,而不应该成为企业的一种负担,更不是负资产。
再来谈谈关于产业保护的话题。产业保护,尤其是展会主题保护,是在欧洲会展业发展初期,各个会展业城市之间就其不同的展会主题达成的“君子协定”,即每个城市办各自不同的主题展会,但是各个城市之间不重复主题。这在实质上是一种产业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但是随着会展业的不断开放和发展,事实上,这种主题保护已经渐渐无法真正做到。而我们现在要提倡的,应该是“公平竞争”,而不是“保护”。 展会本身是一个媒体工具和企业的市场推广手段,而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有形的商品。
是不是说如果有一个同样主题和内容的展会重复出现,就是对那个展会品牌的侵权呢?不是的。展会本身的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一个展会的品牌只有在不断地开发、完善、提升过程中所形成的“无形资产”才能被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已经成为品牌的展会,不进行持续的经营管理和开发,不紧随产业发展趋势并成为行业的风向标,最终也是会在竞争之中被打败,并被新的品牌所取代。所以在当下,我们应该提倡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4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