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展会结束,都会有一批装修得美轮美奂的展位在短短几小时内“土崩瓦解”。展位越大,花的钱越多,浪费就越严重。若想减少浪费,控制、降低展览装修的成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 结构设计严谨,使展位能反复使用
展览装修设计方案的优劣,一般以“功能完善、形象突出、造型独特”作为评判标准,但“结构设计巧妙,展位能反复和更新使用”也是展装设计的重要方面。试想,一个房地产公司每年可能要参加“春交会”、“港交会”、“秋交会”、“住交会”、四个展览,要是略微注意一下的话,可以节省很多银子!
二、 选装修材料能省则省
展览装修不像公共装修和家庭装修一样要求耐久性,也不太考虑因时间和季节变化所造成的施工质量问题。展装的目标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突出“效果”。在关键部位,如人流通道、人接触的部位及高耸展台等,要加厚材料来加固,而在次要部位用合资、国产材料,这也可以说是“量材录用”。
三、 事先考虑周全,避免施工中出偏差
如果缺乏布展经验,那么就很可能在布展时间内为小的失误疲于奔命,为大的错误改变施工方案。有的参展商在布展期间要求增加项目,这样就要加班。也许参展商不在乎增加的场地租金和工人的加班费,可是参展商如果事先和施工企业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多一点时间沟通,不仅可节约资源,还树立起参展商和施工企业“高素质、高效率”的形象。
展装创意:开拓展览业新空间
展装是展览会参展企业通过展位的设计来突出企业形象和产品,是集声、光、电、特殊材料展饰组合和设计的一种特种装饰,它又包含了力学、建筑学等知识和艺术。现代的、国际性的展装要体现出企业及产品文化及广告累计效应,更要注意张扬企业及产品的个性,并且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为企业或产品注入前瞻性的科技意识和文化感觉,因此,好的展装大大提升了企业或产品的现代内涵和文化底蕴。
展装创意:企业个性的张扬
创意可以说是现代企业宣传及展示的主要特征。而创意的成功就在于个性的张扬。越是个性的越能给人以冲击,给人以震撼,令人过目不忘,从而发挥最有效的市场作为,实现最有效的市场传播。这种个性的张扬涉及到形式的定位、空间的想象、材料的选择、构造的奇特、色彩的处理和方式的新颖,须整合而统一。换言之,即展位独特的形态、色彩、工艺、格调等要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完整的企业或展品个性。
创造性的展装设计为企业打开经营之门
展位的个性说到底是为了突出企业或产品的个性。在这里的“个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或产品特性及企业或产品文化,而是企业或产品的社会价值或企业、产品的时代内涵。它要求展示艺术具有时代观念,包括新的综合观念、人本观念、时空观念、生态观念等。这些时代观念,浸润在展位设计的每个细胞中。
譬如,在2001年国际钟表展中,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型,从宏观到微观,多次运用了裸表盘的造型,辅以夸张、变形的表针,大大张扬了钟表业飞速发展的时空感觉。同时,还以富于张力的非封闭圆形及半弧形支架,象征了天马渡公司发展的无限空间。时空不停流转,而钟表业和天马渡公司自然也都不停地向未来发展。该展位在展览中获得了最佳展位设计银奖。
光炬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展位设计中,设计师以空间的开放性、通透性、流动性、可塑性和有机性,变幻莫测的富于光缆感觉和太空感觉的造型,现代声光电传输及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大大拓展了高科技观念的表现空间和展示手段,令人耳目一新。
深圳展装与世界同步
随着“入世”的即将来临,深圳的展装设计企业已做好“入世”的充分准备,迎接国际上同行业的挑战,为求生存而走出了属于自已的道路。其展装设计既有东方又有与国际同步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深圳的展装设计创意不仅在国内展会中屡获殊荣,在赴国外参展的展会上亦为中国企业(展团)添彩。2000年7月,在中国深圳市与德国纽伦堡市两市结为友好城市3周年庆典上,组织策划的商贸展销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在德国纽伦堡市获大会一致好评。
2000年12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举行的“澳大利亚(深圳)家庭用品及礼品展览会”,由中诗展览公司承担整馆的设计、策划,取得轰动性效果,为深圳代表团增添了荣誉。
深圳的展装设计企业已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树立起了深圳展装业的名牌。
展览设计:浓缩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包含企业外部形象和企业内部理念。展览装修的目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造型、光电等手段,最大限度地表现企业文化。譬如:科技公司的时代感和地产公司的多种售楼“靓点”,都是企业的表面现象。怎样提炼企业内涵,是展装设计的研究课题。
以往的展览设计,往往流于俗套,凡是能和“科技”沾点边的,都用“深蓝”、“天蓝”、“湖蓝”色做主调,来象征天空和宇宙,使兰色成为了“科技色”;地产类展示设计也存在“概念化”设计,几条高耸的立柱,波浪形的高顶,加几块彩色的几何体,或铺上草皮,再就是做个水池等——这样的设计,作为任何一个地产公司的展位都可以,这就说明它已失去了设计的个性,没有挖掘出企业真正的文化内涵。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