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大城市召开的国际会议和展览会此起彼伏,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构成了初具规模的会展经济,并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香港,一年的会展收入达74亿港元,同时为社会提供了9000多个就业机会。经验表明,一次展览会所带来的相关产业的产值与展会本身的收入之比是10:1;同时,展会的社会效益也是无法估价的,它能起到推广和展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作用。许许多多划时代的发明创造,比如电话机、留声机、蒸汽火车等等,都是在展览会上展示和推广的。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举办会展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展业也受到世人的广泛重视。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880亿美元的会议产值;法国巴黎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会展,德国的汉诺威几乎每天都有各种展览。会展经济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还是近几年的事。北京、上海、广州在办展数量上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大连、厦门、武汉、昆明等地的办展数量也在不断上升。
然而在会展业办得红红火火的同时,也有不少问题令人担忧。一些城市借办展览会之机,大兴土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有些展览会泡沫太多,表面成交量很大,但实际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却又低得惊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人情协议”,偏离了办展览会的初衷;会展办得太多太滥,许多展览会不仅题目撞车、内容雷同,而且规模小、质量差。要知道即使实力再强的企业,也不可能参加所有同类型的展览会;而观众面对内容相似的展览,将感到索然无味。
发展会展经济是有严格条件的,并非每个城市都可行。例如,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发展会展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一般性城市,要发展会展经济就要审慎地考虑了。然而目前在一些城市办展会跟风严重,急于靠办会发财致富,结果适得其反。很多地方政府是把办会展当成政绩工程“来办”,好大喜功、华而不实。另一现象就是现在的会展牌子越叫越大,“国家级”已经不稀奇,动不动就是“国际展”。这一方面说明会展的影响力与辐射面在扩大,另一方面,恐怕也得承认有不少是“扯虎皮作大旗”。
成功的会展,应当是当地人文、历史、人才等综合资源的充分发挥。如果说假日经济是一个普遍的经济现象的话,那么会展经济就只能说是个别大都市的经济现象。在我国,由于不少地方的领导缺乏创新思维,在思考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时,往往“跟风”严重。弄不好会展经济将被搞成泡沫经济或者“跟风经济”。在“会展热”的情况下,要想让会展成为本地经济亮点,必须挖掘特色、找准市场。展览会的成功,还应该看它是否能激起市民的最大参与度。如果老百姓漠不关心,这样的会展只能是劳而少功。
会展经济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而是一种舶来品,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出现会展经济现象,而且出现了一些会展经济极为发达的城市。不过,会展经济在中国出现以后,以比西方快得多的速度传播工业,这不能不让人对会展经济进行冷静的思考。泡沫总会破灭,即使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将它捅破,有一天膨胀过度的泡沫还会自行破灭的。但是,泡沫破灭得越晚,将来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会越大。国内展览业只有朝着数量减少、质量提高、规模扩大的方向努力,才能使会展经济蓬勃发展,否则会展经济不能走得更远。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