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展览会是经济的组成部分。纵观经济发展历史,展览与经济发展基本是相互适应并相互促进的。总体上,展览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有些历史时刻,展览对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同时,经济的发展也推动展览的进步。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展览的发展可以也应该略为超前。中国(经贸)展览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但是问题也很多。今后如何发展是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1、我国展览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中国有着悠久的展览历史。在近现代,与经济一样,中国的展览落后了。在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贸易性质的展览活动基本停止。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展览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就规模、数量而言,中国已是展览大国,但是,中国展览业整体存在着秩序混乱、质量不高的问题。
1.1 历史人类的贸易起源于物物交换。这是一种原始的、偶然的交易。其形式包含了展览的基本原理:通过展示来达到交换的目的。因此这也是展览的起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物交换逐渐发展成为集市。中国集市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籍《吕氏春秋,勿耕》有"祝融作市"的记载,《诗·卫风·氓》有"抱布贸丝"的描述。集市是市、互市(包括关市、榷场等)、集(包括墟、场等)、庙会等多种市场形式的统称。市后来发展成为商业,而集和庙会责发展成为近、现代的展览。
到了明、清两代,集市更加繁荣。在北京有四大庙会。《旧京琐记》记载"逢二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此外还有崇国寺、大慈悲寺、火神庙、都灶庙、太平宫等庙会。这些庙会云集了各地商人。有不少外国商人和边远少数民族商人也远道赶来参加。庙会"百货俱陈,自迷五色,王公亦复步行评玩"。庙会的内容、活动方式、时间各不相同,但进行产品交流的形式及目的是一样的。
在中国,古代的集和庙会基本上是自然产生、自然发展的。但是也有官方组织的展览。《旧唐书》卷一百五"韦坚传"记载,在唐天宝初年(公元782年),任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的韦坚在长安组织了广运潭展示,由各地展示茶米油盐、山珍海味、绫罗绸缎、奇珍异宝、珠宝首饰、纸笔砚墨等等。就形式与规模而言,已有博览会雏形。另据记载,隋大业5年,隋炀帝在张掖举办了由西域各国参加的"万国博览会"。
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欧洲。这一点也反映在展览业上。展览初级阶段的形式-集市在中国作为主要展览形式的现象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到了20世纪(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中国举办过几次具有一定规模、并有近代特征的博览会和一些贸易展览会,比如:1905年(清)北京"劝工陈列所"。1909年(清)武昌"武汉劝业奖进会"、1910年(清)南京"南洋劝业会"(由官府和商界合办,是一次学习西方博览会的尝试)、1921年(民国)南京"商品陈列所" (也称"物品展览会")、1926年上海"中华国货展览会"等。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据称,西湖博览会展品约15万件,观众达2千万人次。
在抗日战争前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分别举办了许多展览会。这些展览会的目的基本是显示成就、鼓舞士气、促进经济发展,抵抗日本的侵略。据统计陕甘宁解放区在1937年至1949年间举办过74个展览会。其中一半以上是工农业生产建设展览。晋冀鲁豫地区也举办了一些生产展览会。邓小平在参观"战绩、生产展览会(1944年)"后评价:"这次战绩和生产两个展览馆宣传了我们太行军民几年来的奋斗成果,的确是惊人的。我们同华北、华中、华南及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一样,干出了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英雄事业。"这一时期举办的展览会的特征是"官办",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质和宣传意义。在这一时期,展览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些促进作用,但在流通领域的作用并不大。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经济贸易展览在国内经济中失去存在、发展的土壤。举办为数不多的展览会,比如"上海工业展览会"、"全国农业成就展览"等实际是宣传成就的展览会。只有个别展览会是贸易性质的展览会,比如"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
1.2 现状改革开放,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展览活动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形成行业。近几年来,展览业在以年均20%(估计数)速度发展。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展览业的直接产值约60亿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5%。如果按照德国科隆的一项分析计算标准,展览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为9%,那么,中国展览业的间接产值约为500-600亿人民币。
⑴ 展览城市目前,中国展览业是遍地开花。就展览规模和实力而言,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中国的展览中心城市,分别占全国展览市场份额的25%、18%和8%;大连、长春、青岛、南京、苏州、合肥、杭州、宁波、厦门、西安、武汉、南宁、昆明、重庆等成为地区展览中心城市;此外,一些地、县、镇也兴建展览场馆、举办展览会,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展览城市,比如潍坊、义乌、顺德、乐从、东莞等。
据北京统计,北京会展业每年解决1.76万人就业,人均产值3.1万美元(是北京人均产值水平的10倍)。全国具备举办大型国际展览项目的250家展览公司中约130家在北京,北京注册的展览公司约200家、展览施工公司200家,为展览服务的设计、广告公司约800家。另据统计,2002年北京共举办会议71053个,举办展览1298个,展览总面积为339.9万平方米,会展业直接总收入20.8亿元。据上海统计,上海目前平均每周办展6个。2002年,上海会展业直接收入18亿人民币,交易额达500亿。据广东统计,2002年规模会展就有200多个,单向成交额达3000多亿元(不含广交会)。
由于展览业不仅促进经济流通,而且也有很大的经济带动作用,比如促进交通、运输、电信、银行、广告、餐饮、住宿、购物、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因此,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均提出发展城市会展经济的思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举办会议和展览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战略而受到许多地方政府的关注。
然而,尽管中国展览业已初具规模,但是还未形成合理的布局。该强的城市发展滞后,该弱的城市却在超常发展。整体形势显得混乱。
⑵ 展览场馆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展览场馆建设不多,著名的有苏联援助的4大展馆: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已被拆除),此外,还有中国农展馆以及一些地方展馆。这些展馆主要用于举办宣传性展览。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兴建了一大批展览场馆。目前广东建成展览场馆最多。广州广交会展馆面积约17万平方米,并正在兴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展馆,规划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第一期15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广东的深圳、东莞等地也建有一批展览场馆。上海目前已建有5处展览场馆,今年扩建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面积将达25万平方米。此外,许多地方有一大批在建和将建项目,据称,潍坊市将建设超大型展览场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约有150个展览场馆,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而据德国统计,德国仅有展览场馆24个,总面积245万平方米,其中,最大的场馆是汉诺威展览中心,展馆面积约47万平方米。国际博览联盟主席安格斯去年末在日本展览业年会上发言,预计中国展览场馆的规模将在5年内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中国的展览场馆的区域布局、场馆规模、设计质量、实用性等问题很多。
⑶ 展览项目中国的展览会项目数量据有人统计已达8000个,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展览会有3000个。仅从数量上看,可能已居世界第一。其中一部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包括综合性质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以及一批专业性质的展览会比如中国国际机床展。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我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览会,号称中国第一展,在可以称作世界第一大国际贸易展。最近一届广交会规模达36万平方米(两期两地合计),参展的有48个交易团、10195家企业,展位18400个,参展商品达12万种,海外采购商超过15万人,成交总额超过200亿美元。每届"广交会"可为广州带来约30亿元的收益。
但是,中国目前展览会的大部分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
中国的展览行业从小到大,发展迅速,但是问题也不少,主要问题包括行业缺少法律法规、缺乏协调机制、展览场馆布局不合理、展览项目杂乱差、行业发展不平衡、整个行业秩序混乱、资源浪费、效率效益不高。
2、国外展览业发展情况及经验原始和初级状态的"展览"在世界各地都有。但是就规模和水平而言,欧洲在历史上一直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在近现代,欧洲领导了展览业的发展。北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经济的进步,展览业也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
2.1 发展与进程欧洲的集市最早出现在希腊。希腊最初的集市是交换、买卖奴隶的集市。到了古奥林匹克时期(公元前700-800年),希腊有了常规的集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同时举行。在古罗马,民众每隔8天就聚集一次,听官吏颁布法令、宣布裁决。同时也举办集市:农民、小生产者、商人在大街上搭起临时摊位,交换、出售产品。罗马帝国扩张版图时,把罗马集市带到欧洲其他地区。
集市是自然形成的。但是到了一定程度后,欧洲各国政府先后对集市进行控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在欧洲,对集市进行管理的法规最早是由罗马人制定的。由罗曼底人在11世纪最终完善。根据当时的法律,集市的设立、撤消都必须由王室决定。法律的一些条款相当明细。例如,英国的法律规定,每个臣民从家步行不超过1/3天时间的距离应有一个集市。因为他还需要用1/3天时间进行交换,1/3天时间返家。若两个集市有冲突,历史长者有优先权,历史短者必须改址距历史长者20英里之外。
许多现代闻名的欧洲大型综合性博览会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德国莱比锡博览会,号称最古老的博览会,始建于1165年,于1894年由传统的集市转变为样品博览会,于1918年发展成工业技术博览会。德国法兰克福博览会是在1240年经王室授权之后开始举办的。欧洲17世纪之前,集市是贸易批发的主要渠道。
1640年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展览业的极大发展。在大约2个世纪的时间里,展览会经历了急剧的发展过程,展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798年,即法国大革命当年,法国政府举办了"共和国工业产品展(Exposition Publique des Produits de I''Industrie)"。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组织的国家工业展览会。当时,英国有着巨大的工业优势,英法贸易严重不平衡。法国把工业发展视为民族生存的条件,把国家工业展览会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手段。因而法国国家工业展览会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是一种宣传鼓舞性质的展览会。第一届法国工业展览会有110家厂商参展,时间为3天,展出了法国当时最新的工业产品。到1849年止,法国政府陆续举办了11届国家工业展览会。总的趋势是规模越办越大。最后一届参展者数为4,532,展出时间为180天。以往展览会基本是地方或地区规模。国家工业展览会将展览会的规模扩大到国家。这有利于展示和了解国家工业的整体水平,显示成就,促进发展。1820年后,许多国家模仿法国举办国家工业展览会。由于当时保护主义盛行,各国为自身生存而发展工业,视他国为威胁,与其竞争,因此,国家工业展览会没有外国参展者。
1851年英国举办了世界规模的"万国工业大展览会(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Industries of All Nations)"。该展览会在伦敦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内举办。展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展览会分原料部分、机器部分、产品部分和工艺部分。参展者数为17,000。其中约50%是英国的参展者,50%来自世界其他40个国家,展出产品约10万件,展览时间为141天,参观者达6,039,145人次。从性质上和形式上看这都是一个全新的展览会,以后被称作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并被认为是现代展览会的开始。现代科技展览会、经济展览会、贸易博览会、宣传展览会等都是在世界博览会的基础上发展成型的。另外,世界博览会也是许多国际活动和国际组织的先驱。世界博览会直接导致产生了国际评奖、国际会议等活动,世界博览会对扩大国际贸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在此之后,各国竞相争办类似的展览会,从整体上影响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我国上海将在2010年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就是这种展览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综合性质的贸易博览会获得了很大发展,成为展览的主导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60年代,展览会走向专业化,专业性质的贸易展览会成为展览主导形式。60年代至80年代,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并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并形成完整的体系。
法国于1916年举办了"里昂国际博览会"。有1,342个展出者,其中143个是外国展出者。1917年举办了"第二届里昂国际博览会",有2,169个展出者。其中424个来自外国。战后,1919年举办了第三届,有4,700个展出者,其中1,500个来自外国。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的作用和效益在大战期间和大战后得到证实。于是,贸易展览会便以非常快的速度在欧洲普及,并形成体系。在德国,从1919年至1924年,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的数量从10个增加到112个。1924年全欧洲有214个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大规模的综合性展览会除了有经济流通的功能外,还有了解工业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的作用。
但是,这一时期的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的发展超出了经济需要的规模,展览界称之为"博览会流行病(fairs epidemic)"。各地都希望举办自己的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结果导致展览会数量过多,展出水平和经济效益下降。有些低质量的展览会在一段时间后自然地被淘汰了。但是,展览业混乱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善。展览业界因此感到必须共同努力,通过组织形式来建立展览业秩序。
1924年,国际商会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展览会议。在此基础上,民间性质的国际博览联盟(UFI - unio des Foires Internationales)于1925年在意大利米兰成立。联盟包括了当时所有重要的博览会组织者。联盟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展览规章制度,在国际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展览业的正常秩序。在许多国家的支持、配合下,经济贸易展览走上正常的发展道路。1928年,欧洲31个国家政府在巴黎召开会议,讨论世界博览会的管理问题。会议签署了"国际展览公约"。在此基础上,1931年在巴黎成立了政府性质的国际展览局(Bureau Of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国际展览局通过实施国际展览会公约为世界各国政府举办世界博览会建立了一个正常的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更新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分工越来越细,新产品层出不穷。1945年到1966年,市场上出现了约4百万种新产品。这使包罗万象的综合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很难全面、深入地反映工业和市场。同时,庞大的展览会不仅使组织变得困难,而且使参展者和参观者都感到不方便。因此, 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开始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并成为趋势并逐渐成为主导形式。现代专业展览会一般认为起源于德国。
在60年代,专业消费展览会从专业贸易展览会中分离出来。消费展览会是向公众开放、展示消费品并直接向观众销售的展览会。这种展览会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来了解消费的趋势。另外,消费展览会也是一些消费品包括住宅、游艇、艺术品等销售的主要渠道。
2.2 现状及经验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是在20世纪的60至80年代的30年里,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国际展览业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随着生产、销售的专业化,国际展览业转向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专业展数量大幅增加。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大举建设大型展览中心,并大量扩充从业人员队伍,国际展览业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目前世界上定期举行的大型展览会与博览会约有4000多个,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800亿美元。展览业还没有完整的全球统计数字,据估算,国际展览业的产值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
在展览业,世界超级大国是德国和美国,大国有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先进国(和地区)有荷兰、日本、新加坡、香港等。
德国号称展览王国。德国拥有规模展览中心25个,总面积约250万平方米。世界5大展览中心有4个在德国,世界最重要展览会有3分之2在德国;德国每年举办约140个大型国际展览会,展出总面积超过650万平方米;有约16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约占参展商总数的40%;有近1000万的贸易参观者,其中15%来自国外。德国目前仍在投资建馆,至2006年将投16亿欧元。德展览公司年经营总额为250亿欧元,其中20%为海外经营所得,综合产值约410亿马克,每年提供约25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科隆展览中心的参展者和参观者每年约开支15亿欧元,在相关行业创造5万个就业机会,经济拉动效益约10倍。德国拥有众多世界最重要的专业贸易展览会,也有世界最大的综合贸易展览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始建于1947年,每年举办一届。目前每届有来自约50个国家和地区的6,500个展出公司及40万观众。展出面积达48万平方米,被称作联系全世界技术领域和商业领域的重要国际活动。
德国展览业的特点是规模大、质量高、高度集中,为世界展览业最高水平。据笔者观察分析,德国展览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政府支持,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德国展览场馆主要由政府投资或资助建设。迄今德国的展览场馆主要股东仍是州、市政府,而且并无计划实行私有化。政府的支持是德国拥有世界最多、最好的展览场馆的主要原因;二是行业协会有力。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是闻名全球展览界的展览协会,业内人士称之"傲马"。"傲马"与德政府经济部门、经济各行业保持密切关系,并在展览业内开展积极的指导、协调工作,德国展览项目的培育和发展、德国展览行业的正常运行主要归功于"傲马"。三是企业自律。德国展览企业踏实努力、依法办事、按照经济规律经营,并有很强的协作精神和整体观念。这与德国企业整体素质相关,是德国展览业成功的基本条件。
德国展览业界的动向之一是国际化,行业积极向海外开拓,主要是在海外培育展览项目,并且也开始建设展览场馆。1992年,德国展览公司在海外展览项目仅20个,到2003年,海外展览项目将达200个。中国是其海外开拓的重点市场之一。
法国拥有70个展览中心,52个会展中心,展览场馆的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巴黎大区有三个大的展览场馆,分别为巴黎展览中心(面积为22.6万平方米)、维尔班特展览中心(面积为19.1万平方米)、以及布尔日展览中心(面积为7.87万平方米)。法国每年举办约1500个展览会和博览会。巴黎大区是法国举办展览会活动最多的地区,举办展览会的数量约占全法国的70%。据统计,在2001年,巴黎大区所举办的展览会总面积达56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总数达到95000家,其中外国参展企业占24%;展览会的参观总人数为890万人,其中7%的参观者是来自国外。近年来,法国大型展览会的国际参与程度不断提高。国外参展商的比例已经占总数的33%,国外参观者占参观总数的8%。其中有些世界著名的展会,其国外参展商超过总数的50%,国外参观者则占总数的15%以上。
2002年法国企业大约花费13.44亿欧元用于参加展览。这是参展商用于展览会的直接花费,包括展台适用租金和展台装修费用,而不包括展品的运输费以及参展人员的交通费、住宿费、餐费等支出。根据统计数字显示,参展商每花费1欧元,平均可获得35至40欧元的合同。法国企业(占参展商的67%)每年由于参加各种展览会而获得的订货合同总金额达到229亿欧元,相当于直接地创造了25万个工作岗位。
展览会不仅为展览公司,场馆和展览服务公司带来收益,也为展览会所在城市引来大量的国内外参观者和参展商,从而为当地的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行业带来收益。根据巴黎工商总会专门就展览会对于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问题所发表的一项分析报告显示:展览会的参展商和参观者每年可以为全法国带来大约44.2亿欧元的直接收入。仅在巴黎大区,2001年展览会的参展商和参观者即为该地区带来大约31亿欧元的收益(约占全国的70%左右),相当于4.83万个全职就业。收益分两部分:一是展览行业的收益(约15亿欧元),主要是展台租金(占35%)、以及展台装饰和布置费用(占47%)。二是相关行业的收益,主要是旅游业,有16亿欧元收入,相当于2.3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住宿5.7亿欧元、餐饮业4.1亿欧元。
法国展览业的协调机构主要是法国博览会、展览会和会议协会(FSCF)。是由不同的会展协会不断合并形成。协会有336个会员单位,分别包括177个展览公司,70个展览场馆,52个会议中心,以及一些展览服务公司。会员单位的营业总额约占行业市场份额的85%。另外,法国的工商会也介入展览业。巴黎工商总会直接拥有并参与管理展览中心。这是巴黎连续15年来保持世界大型会议和展览会中心的原因之一。巴黎工商总会下属展览中心的展览面积占整个巴黎大区展览面积的3分之1。
法国有约600家展览公司,雇员总数约为3000人,营业额为9.7亿欧元。法国展览业与德国不同的一个特点是展览公司不拥有展览场馆,而场馆不办展览会,也不参与展览会的经营。为展览提供服务的企业约有250家,服务内容包括展台设计、搭建、设备供应、装饰、电气安装、清洁、保安、临时工作人员招聘等。这些企业雇工约6000人,年营业总额为6.1亿欧元。
法国展览业的一个趋势是展览公司的专业化和集团化。在五六十年代,许多专业性展会由行业协会主办。随着展览会之间竞争的激化,行业协会逐渐把自己的展览会转让给专业展览公司,或者和专业展览公司合资经营展览会。另外,由于市场对展览会的要求愈来高,展览公司需要在资金、人力等方面做大投入,而小公司多力不从心,于是被大公司兼并,展览公司集团化成为趋势。
英国展览业历史悠久,是近现代展览业的发源地。英国目前拥有展览场馆458个,展览公司570家,2001年举办1858个展览会,总面积达1040万平方米,参观者人数达1730万。展览业全职从业人数为2.7万,兼职从业人员约为5000。英国展览业的特点是规模小、协会多、国际化程度高、展览会内容以服务业为主。英国本土展览业的规模不大,比不上德国、美国等国家,但是却有几家大展览公司,包括世界第一的励展公司(Reed Exhibitions)。励展公司在世界各地设有29个分支机构,每年在全球举办470多场展览及会议,全年展出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励展公司原本是一家出版公司,主要通过收购现成的展览会成为最大的展览公司。
英国展览业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展览市场十分开放,鼓励竞争,但是风险也大。中小公司很难与跨国大公司抗衡,因此,需承担大风险的展览组织公司中,少有小规模的公司,但在商业风险较低的配套服务部门,如施工、装饰、运输代理等领域经营公司数量很多,他们凭借周到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和大公司进行竞争。
英国没有政府部门负责展览事务,但却有不少展览协会。英国的各类展览服务单位,包括展览组织、展馆场地和配套服务公司均有行规,由各自的协会组织制定,对会员起指导和约束作用。例如英国展览服务商协会规定,任何会员施工单位不能因为和客户发生纠纷而中途停止服务,从而影响用户正常展出。而展览组织者协会则规定会员单位发布的展览会统计数字、展览会介绍必须真实、准确,不能夸大贸易效果,不得误导参展公司和观众。
目前英国展览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公司规模变大,但业务范围却越来越专一,以实现专项业务的规模效益并降低管理成本。
从欧洲展览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看,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主要规律和经验包括:
⑴ 展览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展览发挥不同的作用并有不同的展览形式;⑵ 展览业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运作,要有行业规范,要有行业干预和协调机制;⑶ 展览业的发展,有政府支持、调控更好。
3、中国展览业发展之管见业内外对展览业发展的关心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有很多呼吁,有很多建议。在此,谈一些看法和想法。
3.1 指导思想发展展览业,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解决"为什么"发展展览业的问题。这个指导思想不能是为了政绩、也不应该是跟"形势"。展览对经济发展有三大宏观作用。了解展览的宏观经济作用,明确发展方向,就能更好地引导展览业的发展,展览也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⑴ 促进经济起飞。这是指经济(或行业)整体和全面的发展。历史曾有这样的例子。法国政府于1776年开始举办工业展览会,意在发展工业、发展经济、全面追赶英国;美国政府于1853年开始举办世界博览会,意在学习、吸收欧洲工业文明,促进美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法国赶超英国、美国赶超欧洲,展览发挥了启动、促进作用。中国目前也处在这种赶超的历史时期和国际环境中(就全国而言,地方也处于这种状态)。通过展览,可以了解经济的整体情况,可以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观念,并可以知晓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⑵ 保障经济流通。展览就其本质而言,是经济循环过程中的流通环节,是经济流通的重要渠道。据称,德国贸易(指产品达到最终消费者之前的流通)约90%是通过展览完成的。浙江义乌的中国义乌小商品博览会、广东顺德的中国顺德家用电器博览会保障了这些地区产品的流通,从而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流通是经济运行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⑶ 拉动经济发展。这是最为人熟知的展览作用,也是许多地方政府津津乐道之点。展览业可以带动建筑、设计、施工、交通、运输、通讯、银行、咨询、信息、广告、公关、礼仪、餐饮、住宿、购物、游览等等行业繁荣和发展。其中,旅游业收益最为明显。广交会期间,广州酒店等不仅爆满,价格也成倍提高。欧洲许多展览中心城市也多有这种效应。
3.2 行业秩序展览业发展需要正常的秩序。建立正常的秩序,实质上是解决"如何"发展展览业的问题。
展览是市场经济的三大特征之一。计划经济不需要也没有贸易性质的展览,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管天管地,却没有管理展览的经济部门。而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和市场的需要,展览业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而且发展越来越快。但是,成熟市场经济中的行业法规体系和协调机制在中国却未建立。结果,展览业呈现混乱局面。在中国,要建立正常的展览业秩序,应当依靠政府和行业协会。
⑴ 政府。笔者主张政府介入展览业事务。①、从经济全局出发,在宏观上调控展览业,主要是理顺展览作为流通渠道在经济循环中的关系和矛盾。②、从展览行业出发,规划(或协助指导行业协会规划)展览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引导、协调展览业的发展,协助、指导行业建立法规体系和协调机制(包括建立行业协会),规范(或协助指导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秩序,监督、保障行业正常地运行和健康地发展;③、从展览项目出发,具体参与展览场馆和展览会事务。主要是投资建设场馆,扶持、支持展览公司,选择、培育展览会。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已在这方面做了工作。宁波市政府为发展展览业专门发布了2003年政府一号文。
⑵ 行业协会。参照、比较各国经验,德国行业体系模式可能比较适合中国国情。也就是建立集权的、强制的行业协会体系。所谓集权,是指建立一个行业协会(欧洲大陆式),而不是几个互相竞争的行业协会(英国式);所谓强制,是指业内企业必须成为会员,而不是自愿参加或不参加;所谓协会体系,是指全国行业一盘棋:国家和地方、业内各领域的协会是有机的一体,而不是互不关联的一群"乌合之众"协会。协会体系有总的行业协会,可以纵向分国家、地区、地方,横向分场馆、组展、服务等设立协会。行业协会的责任包括:与政府和经济其他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协调行业内外活动;制定、建立并实施行业规范、标准和制度(认证、审计、统计等);组织行业交流、培训;维护行业整体秩序,提高行业整体质量等等。
3.3 展览中心城市根据欧美展览业情况看,展览中心城市通常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⑴ 产地。生产基地是展览会产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产业规模越大,展览会就越有条件做大做强。意大利是世界最强的大理石生产国,其克拉拉市是大理石及制品的传统生产基地,也是规模最大的产地之一。凭借此条件,克拉拉市拥有世界最好的大理石展。
⑵ 市场。销售、消费市场也是展览会赖于生存、发展的条件,也是规模越大,展览会越易做大做强。德国法兰克福市基本不生产消费品,但却拥有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展。欧洲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市场。而法兰克福吸引了德国境内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消费品买家到法兰克福订货,凭此,法兰克福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消费品展。
⑶ 设施。如果拥有完善的场馆、酒店、交通等展览设施及配套设施,即使不是产业基地,不是销售、消费市场,一个城市也可能发展成为展览中心城市。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是最典型的例子。拉斯维加斯是美国西部沙漠中的一座小城市,原先既无产业也无市场,完全依赖于赌博娱乐生存。后建设了大规模的、设备先进的展览场馆,同时凭借发达的铁路、公路和空中交通运输网,以及许多豪华却便宜的巨型酒店等展览业的硬软件条件,很快成为美国最大的展览城市。美国最好的大展览会很多设在拉斯维加斯。德国展览中心城市之一腓特列港是一座湖滨小镇,人口仅约6万,却拥有一座10万平方米的展览场馆,以及火车站和机场。因为这些条件,腓特列港举办不少世界规模的专业展。
由此可以联想到中国展览业的布局,以及中国在国际展览业中的位置。
中国展览业不应该是一盘散沙,而应该是一盘棋,应该根据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分层次、分地区地布局。北京、上海和广州(香港地位独特,在此暂不涉及)都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目前是中国最强的三大展览中心城市,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三大城市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条件和优势,把展览业发展壮大,一方面为各自的经济区域和中国的经济多作贡献,另一方面,将来与世界展览中心城市如德国的法兰克福、法国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等竞争。大连、青岛、厦门、南宁、武汉、重庆、乌鲁木齐等城市多多少少也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可以培育发展成为地区性展览中心城市。中国的其他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优势,发展成为地方展览中心城市。
中国展览业应当在国际展览业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世界最好的展览会目前绝大部分在欧美。既然世界制造业中心在向中国转移,既然具备了产地和产业优势就有可能组织好展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这种条件、这种机遇扶持、培养、发展世界级的中国品牌展览会呢?中国可以在珠三角培育、发展世界级的家电展、家具展等,在长三角培育、发展世界级的纺织展、服装展、电子展等。
3.4 北京展览业北京曾是中国的展览中心,目前仍是最重量级的展览城市。北京是全国最先尝试对展览业进行经济数据统计的城市,在成立展览行业协会方面也不落后。但是,在政府引导展览场馆建设、展览项目培育以及展览公司扶持等方面落后于上海和广州。北京政府开始重视发展展览业比上海市政府晚约5-7年。
北京是一个独特的城市。其独特之处在于北京的展览业不仅是北京的,也是国家的。这两方面的资源如果整合得好,可以形成巨大的优势;但是,如果协调不好,便成为两种势力,可能相互抵触、消耗。目前,北京的展览业似处于后一种状态,这也可能是北京在某些方面落后于沪、粤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单位之间、国家单位和北京之间应该联手,整合资源,联合各自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比如说,中国贸促会有50年国内外组织展览、管理展览场馆的经验,与国际经济界和展览业有着广泛的联系,这是宝贵的实力和优势;而北京市在场馆及配套设施(酒店、餐饮、交通、通讯等)的规划、建设方面具有优势。如果再加上国家其他部委以及国家大公司的行业、国家和国际力量,北京发展展览业的条件和优势无人可比。
由于现行体制解决不了人权和财权等关键问题,因此,采取传统的合作方式将很困难。在此问题上,也可以借鉴外国经验。也就是各级政府(在德国主要是州政府和市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展览场馆,成立独立的展览场馆经营机构,负责场馆运作。展览场馆公司可以是集团公司,下设部门或子公司分别负责场馆经营、组织展览、提供服务等。各投资方参与决策,但不参与经营。大家共同努力、共担责任,建设、培育、扶持展览场馆、展览公司、展览项目。
通过政府的支持、业界的努力,中国的展览业将可以理顺思路、理顺关系、建立行业协会体系和协调机制、建立行业法律行规体系、规范企业和行业活动,进而合理布局、健康发展。如果发展顺利,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展览强国。中国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成为标志。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4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