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组织方:利字当头实为短视
随着中国服装经济的不断繁荣,服装专业展会的发展也是风生水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种各样的服装专业展竟有将近300个之多。展会经济的繁荣似乎让人没理由不欢欣鼓舞,但从某些服装展会的成效来看,参展商及相关业内人士的反馈并不如预期的理想。一些企业甚至产生“怕展”的抵触心理。
应该说,各种展会举办之初,企业是很响应的,也的确在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但问题在于,办展的出发点是弘扬地方服装经济,这些宏观上的美好愿望,和企业的微观实际往往有很大的出入。企业参展如果达不到品牌提升和市场拓展的目的,也就失去了继续参展的动力。然而展会代表着当地的形象,因此在要求企业参展上就有这样那样的师出有名的理由,让企业不很好拒绝。这种情势下的参展是不情愿的,久而久之,企业自然会“怕”了。而在“怕”字心理的驱使下,展示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服装展会已逐渐成为国内众多城市提升形象的时髦选择。殊不知热闹的背后是进退两难的尴尬。名目繁多的服装节、博览会,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很是值得算一笔细帐。现实的情形是,企业叫苦,百姓喊累;热闹闹开幕,冷冷清清关张的并在少数。一些看起来成效显着的服装节甚至走入办也难、停也难的窘境。
某些服装展会造势重于务实、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也日渐凸显,有些地方还硬要让服装节搭上“国际”二字以彰显品位。投入不菲的开幕式晚会;东拼西凑的服装展示会;鱼目混珠的模特大赛、品牌评选等等更是几成惯式。让人平生“服装展是个筐,需要什么往里装”的慨叹。
各地服装节的风起云涌自然很容易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出现了了竞相争抢海外客源的现象。你到我这里过节吗费用全免;你到我这里参展给与税收及费用的补贴等等优惠措施不一而足。这种恶性竞争所产生的“资源稀释效应”,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位海外外贸机构的展会负责人这样感叹:国内各地都在搞服装节、博览会,海外的客商资源终究是有限的,拉来拉去,使双方效益都下滑,海外厂商找不到合作方,一些内地的企业也达不到海外厂商的市场要求。国外知名品牌进入国内,往往受地域经济文化及市场消费条件的制约,不顾当地条件,强拉海外知名品牌落户难有收效。因为达不到预期的市场效益,海外品牌最终还是要飞走的。
服装展毕竟是专业展,就应遵循专业规律,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好的服装展会企业是需要的,实现社会效果和企业效益的统一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某些展会的组织者能不能少拍一点脑袋,多听一些企业的呼声;少出一些看起来很美的“花活”,多办一点对企业有利的实事。说到底,服装展会如今面临的尴尬还是某些组织者“利”字当头,无视了它的可持续发展。有识之士指出,服装展会应该引入“退市机制”,死掉一批,停掉一批,让实现参展商最大满意度和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展会脱颖而出。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