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3月27日电 /美通社/ -- 3月24日,“不忘初星,践行前沿” -- 第二届领星肿瘤精准医疗国际峰会在上海圆满落幕。本次峰会由领星生物科技、《NEJM医学前沿》主办,嘉会国际医院肿瘤中心协办,近三百位海内外肿瘤临床专家拨冗出席,就精准诊疗最新发展、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以及精准诊疗临床实践展开深入讨论,共谋精准医疗未来。
本次大会由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担任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并主持会议。西雅图瑞典癌症研究所执行董事 Thomas Brown 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吴劲松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海涛教授、哈佛大学医学院布列根和妇女医院肝癌外科副主任王济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卢实春教授先后发表专题演讲。
北京大学医学部詹启敏院士致辞,今天的主题是面向肿瘤的精准医疗。中国每年430万新发肿瘤,每年280万人死于肿瘤,其中肝癌很多瘤种死亡率排在世界第一位。目前我们在肿瘤医药和装备等领域的创新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现在,我国的肿瘤研究是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国家在各方面都予以大力支持,社会各方也都积极推动。其次中国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一定要以科技创新驱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承担和治疗药物装备的水平。最后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一定要通过政产学研用的多方协作来共同推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致辞,从一名外科医生的角度讲述了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能够切实地体会到精准医学给外科临床工作所带来的巨大价值,以及给病人带来的收益。同时临床工作的医生需要不断学习精准医学相关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在临床上转化和应用。领星精准医疗峰会带来精准医疗上很多进展,相信能从大会演讲中学到很多前沿知识。
领星生物总裁许强博士致辞,去年领星和全国各地临床专家做了诸多合作。第一,公布了始于2015年的领星千人行数据,这是第一个中国肿瘤患者全外显子组数据;第二,领星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等达成战略合作,让国内患者通过远程咨询获得国际优质医疗资源;第三,领星医学检验中心正式成为北大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的精准医疗中心;第四,开展了领星基金项目,通过与专家合作让全外显子组测序帮助更多患者。感谢全国各地临床专家的合作和支持,领星一直在努力,通过世界领先的基因组生物信息和临床解读技术,帮助国内专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教授致辞,NEJM最早吹响了进军精准医学的号角,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NEJM中文版需要结合我国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肝癌、食道癌等要有中国自己的研究、自己的策略、自己的措施以及来自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国家很重视人才培养,临床研究,希望《NEJM医学前沿》能够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让中国学术尽快和世界接轨。
The Future of Cancer Care Through Biologic Profiling and Big Data
生物分析和大数据勾画肿瘤治疗未来蓝图
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西雅图瑞典癌症研究所(Swedish Cancer Institute, SCI)是全球知名的肿瘤研究机构。SCI执行董事、领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Thomas Brown 博士主要介绍了肿瘤精准医学在分子病理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在主旨报告中详细阐述SCI所推动的“精准医疗项目”最新进展及借鉴经验,精准医学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应用,以及对未来个体化医疗的展望。
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诊断华山经验交流
吴教授结合了已故著名作家李敖的案例,表示肿瘤病人应该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希望在精准医学的研究中尽可能做一些推进。并介绍了脑肿瘤精准医学在近几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分子诊断方面相比过去几年有了非常大的发展,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描述临床中的应用场景。目前,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和病理科共建分子诊断中心,该中心对既往五年的1000例脑胶质瘤重新进行了基于分子病理的筛查和分类,得到很多新发现,例如之前的分类少突星形细胞瘤,大家都知道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核星形细胞的两类胶质瘤的治疗敏感性和预后完全不同,这在组织学病理上很难区分,所以就出现了混合诊断,而现在分子病理的诊断可以区分、TERTp突变在少突中提示预后较好,胶质母细胞瘤提示预后较差。吴教授最后表示,分子病理学应该构建在组织病理学的基础上,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二代测序指导下的晚期难治性肿瘤精准治疗探索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海涛教授在主旨报告中通过多例临床案例介绍了在精准医疗指导下难治性肿瘤的临床治疗经验以及治疗探索。指出,临床上难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常常举步维艰,精准检测指导下的“异病同治”有望成为突破难治性肿瘤治疗瓶颈的利器。同时表达了对肿瘤临床精准医学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通过早期筛查+综合治疗+监测的组合来完成精准医疗指导下的肿瘤个体化全程管理。
The mechanism and solutions after clinical resistance of precision therapies, the experience from US and China
中美两国精准治疗的临床耐药机制及对策
哈佛大学医学院布列根和妇女医院肝癌外科副主任、领星首席医疗官、领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王济平教授首先通过一例肝内胆管癌的治疗介绍了精准医学的临床实践。这位复发肝内胆管癌患者,再次手术后化疗,之后再次复发并做了基因检测发现相关靶点,进而选择了Debio1347药物靶向治疗,治疗效果良好。之后通过免疫治疗等多个案例,阐述了基于分子病理的精准医学临床进展。随后结合领星的案例,对免疫原发耐药进行了介绍。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肝胆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卢实春教授首先介绍了肝细胞癌(HCC)及其微环境的信号通路以及现有和在开发中的精准医疗药物。随后列出了HCC在全球不同区域发病因素的差异性。简要概括了胆管细胞癌在我国精准医疗大背景下的临床现状,通过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案例,分析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在临床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NEJM精准肿瘤学之浮光掠影》
《NEJM医学前沿》赵剑飞博士,梳理了过去五年在NEJM上发表的精准医学类稿件,其中应用到临床上的占到56%,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列举了多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证明全外显子组测序已经不是基础研究阶段,而是走向了临床应用。
全面、高相关性的肿瘤基因组数据与临床精准医疗的结合
领星总裁许强博士指出,因为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临床工作尚需要更全面的基因组分子信息。比如近期领星基因检测的一个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病例,该患者在临床上使用PD-1治疗2个月后出现耐药,之后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检测,发现了分子上对PD-1的耐药其实有非常明确的提示。国际上相关研究显示,部分患者PD-1在两个月后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领星做过的中国患者检测中,发现过各种各样导致爆发性增长的原因。未来在PD-1国内上市之后,临床上是否要考虑这些更为复杂的原因?我们自己的数据中研究发现了中国人相比西方人的诸多差异,肝癌上的突变中国人rTMB数量较多。许博士随后提出了全面+高相关性的基因组分子技术路线和临床研究设计思路,只要通过CEWS以及个体化定制ctDNA的组合来完成对肿瘤发展进程的全程监控。最后通过真实世界的临床案例说明了这种组合所带来的临床获益。
大会尾声,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教授做了总结陈词,对参与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对领星举办本次大会予以肯定,展望了中国精准医疗发展的伟大前景。
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23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