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智慧”两个字炙手可热,智慧城市、智慧家居、智慧旅游、智慧交通等行业风生水起,“智慧场馆”亦不甘落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也将“智慧场馆”建设提上日程,反反复复进行市场调研、引入外脑、内部研讨之后发现,“智慧场馆”貌似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噱头大于实质。
何为“智慧场馆”?当前,行业对于这个课题的解读无外乎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智能楼宇框架下的硬件设施的投入。即通过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对整个建筑的建筑自控、综合布线、安防安保、出入控制、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各种设备实施自动化监控与管理,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硬件设施已经不是主战场,于是有了第二个层面,即围绕智能终端及软件升级而衍生的各种服务模式。目前,提及较多的是基于大数据通过轨迹追踪将传统参展、参会行为智能化,进而将观众、展商及产品信息数据化。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蓝图勾勒在我们眼前:对人流量进行追踪分析,了解观众在场馆中的行动偏好,从而更新标识系统及广告位的设置,以提升客户体验及场馆的综合收益;通过人流量考察会议主题或者演讲嘉宾的吸引力,作为会议评估的依据;追踪及记录客户行为,为展商及主办方提供决策依据;根据会展场馆的繁忙和空闲时期进行能耗控制,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等。
不管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升级,真正能够称之为“智慧”的场馆案例寥寥无几。硬件到位,或是管理跟不上,或是产业链不健全,大多数都被束之高阁;软件到位,或是技术不成熟,或是应用不接地气,大多数都成为鸡肋。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当前“智慧场馆”建设的一个尴尬局面。笔者想,我们对“智慧”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一味追求高大上,期待能重塑会展业格局的惊艳之作。但基于现有技术,解决服务链条上的某一个痛点,不失为实现“智慧”的捷径。前两天,参加了一个行业会议,会议在线直播功能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会议现场视频直播画面,还可以轻松实现互动分享。很简单的应用,解决了无法到现场却可以远程参会学习的痛点,创造了很好的用户体验。
“智慧场馆”的建设,亦应如此。通过AR、VR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感,通过智能机器人解放劳动力,通过生物识别系统实现安全管理……都是未来智能场馆的发展方向,能快速实现固然很好。但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如把现有技术应用好,提供稳定高速的WiFi,通过终端创造人性化的交互体验是智慧最为基础和根本的要求。“智慧场馆”的建设不是成本与技术的问题,而是了解需求解决痛点的问题。一方面,应当从用户的痛点出发,优化用户体验。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大空间和人性化的矛盾,智能导航是解决方案之一。同时,我们也在尝试引入共享单车、无人驾驶车等新鲜事物,在解决大空间问题的同时,为客户创造不一样的体验。另一方面,应当从管理的痛点出发,提升管理效率。不妨循序渐进三步走,通过软硬件的投入尽可能多地解放传统的物力和人力,实现信息化;将信息化获取的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实现智能化;通过智能化打造全新的业务模式和解决方案,创造新的盈利增值点,实现智慧化。
所谓“智慧场馆”,不应该是逞工炫巧的高额投入,不应该是高深莫测的玄虚,也不应该是孤芳自赏的标榜,而是应该切实解决场馆运营痛点,回归人性,为客户和员工创造接地气的智慧体验!
(作者系北辰时代会展公司总经理、国家会议中心副总经理)
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1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