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全站 热搜: LED  LED照明  led展  2014  2015  食品  2010  2014年  2014年第  2014年中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展览资讯 » 展会动态 » 正文

敦煌艺术大展开展首日客流量破万 游客打飞的来看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28 10:00:58   浏览次数:157
  最近一个月,“敦煌”二字强势刷屏成都市民的朋友圈,未展先热。终于等到12月27日,万众瞩目的“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惊艳开展,并且免费对市民开放。
 
  开展首日,过万观众抢先一睹为快,有序排队进入展厅。无论是敦煌复原石窟、临摹壁画,还是来自南、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7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精品文物集中晒宝,都迅速搅动了蓉城市民的看展热情。
 
  观展 珠海观众打飞的
 
  当你在嫌弃敦煌洞窟只是复原品时,却有人为它打“飞的”专程而来。
 
  榆林第25窟即使在敦煌也未对外开放,本次以1:1的比例复原来到成都。这个洞窟中虽然没有佛像彩塑,但几幅壁画格外经典,其南壁观无量寿经便是依据《观无量寿经》绘制。记者在洞窟中见到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士,他对着壁画上的菩萨逐一拍照,再拿到近前仔细欣赏。
 
  聊天中得知,这位姓张的先生并非成都本地人,而是专程从珠海打“飞的”来成都看展。
 
  张先生透露,他是一名退休老师,两年前他曾去敦煌莫高窟参观,可惜在洞窟内停留时间太短,而且不允许拍照,他几乎是走马观花式地浏览了一下,并不尽兴。这次来成都观展,他可以举着手机拍照,可以任意在洞窟内停留,感觉非常满意,“哪怕我在这里看一天也没关系,可以慢慢欣赏”。
 
  这样的观展体验,敦煌研究院壁画临摹师高鹏表示认同。来成都布展期间,他就听游客表达了同样的喜悦:“有人说去了敦煌,再看这些复制品,仍然感觉很震撼。因为即使在敦煌也看不到这么多洞窟和壁画,这些复制品达到了完全仿真的效果。”
 
  攻略 准点看展听讲解
 
  如果你不想只在“人从众”中看热闹,可能就需要讲解员的解说了。27日上午10点,成博内的客流量突然增加,因为第一波免费讲解正式开始,不少观众特意“踩点”来听讲解。
 
  让人颇为感动的是,为了让成都市民最深入全面地了解敦煌和丝路大展,这次还有七十余位敦煌讲解员分批次入驻成博,还有成博自有的十几位讲解员陆续上岗,免费陪你逛展览,讲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成博开放讲解部的李欣芮透露,观众不需要提前预约讲解员,他们将在现场用扩音设备为大家免费讲解,而且每个展厅都有免费讲解的场次。“因为刚开展人数会很多,所以视参展人数,可能会增加讲解场次。”
 
  如果你过来看展的时间不凑巧,错过了免费讲解的场次,还可以聆听微信语音导览上的讲解服务。关注“成都博物馆”官微,点开“语音导览”中的“敦煌特展”子菜单,就能一边听讲解,一边看大展了。
 
  晒宝
 
  越王勾践剑历经2400余年仍能削铁如泥
 
  勾践用过的剑长啥样?东汉时期成都人如何为皇帝制作鎏金铜斛?敦煌·丝路大展27日华丽亮相,分为敦煌石窟艺术、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新疆甘肃石窟艺术及壁画艺术展四个部分,任意一个单元的艺术魅力都不容小觑。而这些文物中,三分之二都是一级文物。
 
  哪些重宝精彩不容错过?27日下午,记者在成博独家采访了讲解员于政之,他为读者列出一串长长的“文物清单”,包括越王勾践剑、灵山型铜鼓、杜岭二号方鼎、燹公盨等国宝重器。生怕记者错过重宝,他索性带领记者来到位于成博负一楼的展厅,一一讲解。
 
  越王勾践剑
 
  或许你对卧薪尝胆的故事耳熟能详,但你可知勾践剑长啥样?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望山,剑身布满菱形暗纹,剑格两面分别镶嵌蓝色玻璃和绿松石,而剑身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证明了它的身份。
 
  于政之介绍,“鸠浅”就是越王勾践的名字,卧薪尝胆故事的主角。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发掘了这柄铜剑。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2400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削铁如泥。当时,一名开采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试其锋芒,能划破16层白纸。
 
  “这是唯一一件提前离馆的展品,展期可能只有15天左右。”于政之说。
 
  越王的宝剑为何出土于楚国?目前学术上有两种猜测。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妆到了楚国。另一种猜测是战利品,即楚国出兵越国时缴获此剑。
 
  鎏金铜斛
 
  继乾隆大展之后,故宫博物院再次送国宝鎏金铜斛来成都。看到这件建安二十一年“成都造”的量具,你或许会为两千年前成都人的制造工艺啧啧赞叹。
 
  这件国宝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鎏金。承盘口沿下铸铭文62字,铭文说明蜀郡工官为皇帝造物分主造和制造两级,也反映了当时铜器制作分工很细以及“物勒工名”的制度。
 
  西周燹公盨
 
  来自保利艺术博物馆西周燹[读音: xiǎn]公盨[读音:xǔ],估计让不少观众抓耳挠腮,“仨字不认识俩”。可别小看这件其貌不扬的青铜器物,它生活在距今约2900年的西周中期,内底所铸98字铭文记述了“大禹治水”与“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被学者们誉为“两周金文之最”。
 
  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的观点,这件铜盨为遂国国君所制,这个遂国是中国古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盨上所铸铭文字体优美,行款疏朗,且字字珠玑,几无废言。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记述了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并划定九州。
 
  四川是传说中“禹”的出生地,由此可见,这件文物与天府之国的关系颇为密切。
 
  杜岭二号方鼎
 
  这次大展,还有一件象征着皇权的青铜重器——杜岭二号方鼎。虽然它的名气不如司母戊鼎和莲鹤方壶,但在年代上却比后两者都早,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形制较大的青铜器,其铸造时间距今3500年左右。
 
  这件商代中期的青铜重器,1974年9月出土于河南郑州。当时挖出两尊青铜方鼎,大的被命名为“杜岭一号铜鼎”,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小的被命名为“杜岭二号铜鼎”,现藏河南博物院。
 
  如果你前不久看过张艺谋的魔幻大片《长城》,或许对片中只吃人且能无限繁殖的凶猛怪兽饕餮记忆犹新。饕餮究竟是神马小怪兽?这件青铜器的上腹就装饰有一圈饕餮纹,还有西周早期的饕餮纹方座簋,器物腹部前后各有一个饕餮兽面,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小怪兽”形象。
 
  华西都市报记者曾洁摄影吕甲


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18565.html
 
 
[ 展览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最新展览资讯
立即发布»最新发布展会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浙ICP备08006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