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学文 毛敏轩
成交总额208亿元,参展人数超过100万人次!12月上旬举行的第18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再一次以超高人气、靓丽业绩,令社会瞩目。从1999年起,整整18年,每到年底,农博会便如约而至。每届都带给人们无限期待、无限精彩,留下无限念想。
然而,回首一望,我省众多的各类博览会,大多如过眼云烟,早已销声匿迹。而农博会却如人之岁月,正青春绽放,绚烂漫天。农博会经久不衰的秘密是什么?它的成功能给我们当前日益红火的展会经济带来哪些启迪?记者特进行深入采访。
18年岁月,18届农博
——一路汗水一路歌
地处长沙市湘府路和洞井路交叉口南端的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每天商贾、人流如织,生意火爆。知情人透露,始建于1997年的这个市场,是农博会最早的举办地,最初却因远离城区而人流稀少、生意清淡。
“有女莫嫁洞井铺,三年磨烂两条裤”,一句古老的打油诗,说的是红星村的邻居洞井铺,其实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星村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的生动写照。
如何让村里经济快速发展,让红星市场早日繁荣,这成为当时村支两委“一班人”的心病。当时,市场经济刚刚培育,市场体系尚在萌芽。如何运作市场,多数人经验不足。脑子颇为灵活的时任红星村党委书记吴建松,想起了办“农博会”这个点子,得到当时的雨花区委、区政府的支持。
“当时确定几‘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体。时间是每年年底。”回忆最初的情形,现任红星村社区党委书记罗跃说。
“第一次农博会,企业积极性不高。”说起过往,罗跃有些酸楚,“政府还为企业免摊位费、免水电费、提供补贴,用行政命令方式组织党员干部逛展会,为展会添人气。”然而,第一届办下来,连同市场一起,主办方一年亏损1600多万元,且连续亏了3届。
怎么办?必须动脑筋。一方面,红星村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省市区三级党委、政府,在关键时候都伸出温暖之手。另一方面,逐步改变运作方式,将最初的纯政府运作,改为“公司+政府”的新机制。与此同时,他们大刀阔斧,在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对面、韶山南路两边征地500亩,建设红星国际展会中心,搭建更大的展会舞台,谋求规模效应。吴建松提出“三年打基础,六年见成效,九年大发展”的口号,全力以赴推农博品牌。
2002年,第4届农博会搬进红星国际展会中心。也就从这一年开始,农博会才改变连年亏损的颓势,账面上由“绿”变“红”。从此,农博会一年比一年精彩,人气更是年年爆棚,逐渐成为“中国最具人气”的展会之一。2009年,农博会走出湖南,晋升为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位居国务院批准的湖南四大展会之首,被农业部确定为唯一准许以“中国中部”冠名和作为主办方的农业博览会。
今年,第18届农博会再一次搬迁,再一次创出骄人业绩。“刚开始我们还是有些担心,因为新换地方,担心交通不便,企业不愿意来。事实却应验了那句古训:酒好不怕巷子深。”记者见到长沙市雨花区副区长刘江洪,他说的第一句,让人有“如释重负”之感。
“经过18年的积淀,农博会已成为一大品牌,逛农博会成为很多市民的节日和节会。”分析其中的原因,刘江洪如是说。“公司+政府,这一良好的运作机制,是农博会长盛不衰的关键。”一路和农博会走过来的罗跃,深有感触地说,“办农博会是公益,但也不能没有市场。公司+政府,缺少一方都不行。一些展会所以短暂,要么全靠政府,要么全靠市场。这点很重要。”
18年坚守,18次辉煌
——满腔热血满怀牵挂
“为了一个梦想,我和我的团队始终满怀激情地投入!这个梦,就是如何将农博这个长沙的新品牌打响!”连续12年参加农博会组织工作的雨花区人社局局长罗玲,在区里举办的“老农博的微感言”征文中的一句话,代表了为农博会付出辛劳的众多干部的心声。
一直以来,农博会凝聚了各方的热血和牵挂。
几乎每届农博会都牵动上到国家一些部委、下到地方各级领导的心。在农博会举办之初,主办方面临困难、求助支持时,省市区领导都大开“绿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持。时任一些省领导都明确要求全省都来关心和支持农博会,并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一位省领导给主办方打气:“湖南是农业大省,需要农博会这个平台。我就不信,省市县三级政府合力还办不好一个农博会。”
2009年,有关部门决心将农博会,从湖南农博会晋升为中国中部(湖南)农博会。此时,武汉、郑州也有将“中国中部农博会”落户当地的意图,且这两地都有各自优势。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最终赢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中国中部农博会”这块金字招牌落户到了长沙。
袁隆平院士对农博会的牵挂,令人感动。18届农博会,袁隆平几乎每届都会参加。“除了开幕式,有时还会带家人来逛逛。”组委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因为年事已高,今年我们担心他不来,可接到我们邀请,他很爽快就答应了。”
如果说中央、省、市的支持,更多体现在政策和精神层面的话,那么,雨花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则更多是“经济和人力”等方面“实打实”的支持。每当进入下半年,办农博会就成为雨花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 一次一次的调度会,宣传、综治、维稳、信访、公安……各项事宜面面俱到;临近会展倒计时,干部们取消节假日。每年区财政投入农博会的资金约500万元,投入农博会工作的干部超过1000人。
在众多的组织工作中,农博会的宣传工作是值得一提的。他们深知,要打造品牌,必须占领舆论高地。每年区委宣传部门从内容到形式,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互联网到手机客户端,一步一个脚印,让农博会的新闻占领一个个高地,也让农博会由“名不见经传”,逐渐变得家喻户晓。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孔和平对农博会的宣传工作有个评价:农博会的宣传“打造了新闻宣传节会品牌,有品牌、有品位、有品质。”
农博会18年,助推了湖南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成就了红星商圈,再造了一个城市的中心。农博会可以说与雨花区城市化进程同步,带动了雨花区的城区建设。
18年参与,18年成长
——几多庆幸几多感恩
如今,在湖南,在全国,一说起临武鸭、唐人神、异蛇王酒这些“农”字号的企业和品牌,几乎无人不晓。但在18年前,这些品牌都是“默默无闻”。可以说,这些企业的成长、壮大,都与借助农博会的平台分不开。
作为最早参加农博会的“临武鸭”,伴随一届届农博会由“丑小鸭”变为“白天鹅”。“临武鸭”的一位品牌推广员告诉记者,1999年,“临武鸭”参加第一届农博会,因为“不出名”,总共卖出不到400只。每届参加农博会的“临武鸭”,如今已闻名遐迩。
“很庆幸参加农博会,我们见证了农博会的成长,农博会也成就了我们。”谈起对农博会的感情,湖南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有说不完的话。1995年,“唐人神”刚面世时,消费者并不太买账。1999年,“唐人神”参加第一届农博会,却出乎意料获得好业绩。从此,“唐人神”认准农博会这个平台,每年都要参加。如今,“唐人神”身价剧增,成为湖南省第一个价值过10亿元的农产品品牌。
“异蛇王酒”1999年首闯农博会时,虽然只卖了2600元,但其老板谭群英却大开了眼界,见证了农博会的魅力。从此,她年年带“异蛇王酒”参加农博会。如今,以前品牌单一的“异蛇王酒”,演变成拥有保健、食品、美容等4大系列40多个产品、全国300多个销售网点的大品牌酒。
借助农博会成长的,远不止这些。凤凰吊脚楼上的血粑鸭、乌龙山上的葛氏腊味、古丈的蒿子粑粑、保靖的黄金茶等,都曾是“藏在深山无人知”的小品牌,如今都做成了大产业。
农博会不只是一个农产品展销台,更是一个品牌推广平台、涉农商家的洽谈平台、农业专业的交流平台,农博会的众多亮色,才使农博会不断散发出无限魅力。
事实上,为了擦亮农博会品牌,各方都是煞费苦心。紧跟时代潮流,每年有个主题,同时举办高规格的论坛。2015年,他们邀请中国著名财经评论家、央视特邀财经评论员水皮,京东集团副总裁李绪勇等,就“互联网+”大智慧农业发表见解。今年又邀请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农业贸易处主任马克、瑞福斯品牌大使朱丽娅、北京村村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等嘉宾,就中部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如何看待休闲农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等话题,进行探讨,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推陈出新,传统农博会不断融入新的内涵。最近几年,“互联网+”逐渐成为商业发展新思维,从2014年起,农博会立马推出“掌上农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逐步实现从“传统农博”到“智慧云农博”的华丽转身,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逛农博会。如今,“网淘”成为消费者最爱,农博会立即推出“农创网”,并实行线上线下完美融合,投巨资创建“农创园”,建设“永不落幕”的农博会。手指轻划,足不出户,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就可以随时随地参展淘宝。
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18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