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济南成了大蒸笼,有凉气的地方成了“风水宝地”。随着越来越多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既能在课本之外学到知识,还有免费的凉爽空间,让家长们觉得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既省钱又省心的寓教于乐方式。上周末,记者走访济南多家博物馆和科技馆,发现在参观之外,很多人来此休闲纳凉,而且不仅仅只是带孩子的家长。(7月16日《济南时报》)
博物馆成“纳凉地”,不光是今年的景观,也不光是济南的景观。自从全国各地博物馆陆续免费向社会开放之后,这个现象就一直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博物馆管理部门。每当有类似报道,不少专家或网友,都在反思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是否合理。比如在几年前,著名作家冯骥才就主张,通过低票价政策取代免票政策,以避免博物馆成为“冬天去取暖,夏天去纳凉”的地方。
《人民日报》去年10月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也指出,博物馆免费开放,“一些本来就不想参观馆藏的群众借机到博物馆里纳凉、方便,甚至休息、睡觉……谁是有效观众就只有天知道了。博物馆的效能因此无法充分发挥”。这篇文章建议,博物馆可以低廉收费,不会给老百姓造成经济负担,也有利于博物馆区分和吸引有效观众。
事实上,博物馆免费开放绝对没有错。博物馆作为公共财政支撑的公共文化场馆,担负着传播普及历史文化、推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神圣使命,承担着对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的重要职责,理应向社会免费开放。实行免费开放,吸引更多老百姓走进博物馆,是博物馆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共文化服务义务的具体体现。哪怕一些市民一半是冲着纳凉、一半是冲着学知识去的。
而博物馆成为纯粹的“纳凉地”,也并非完全是免费开放政策惹的祸。在天气炎热、酷暑难耐 的天气背景下,一些地方的老百姓之所以蜂拥到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纳凉避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限的公共纳凉资源难以满足市民的纳凉需求。比如免费纳凉点设置太少,防空洞不开放,开放了的免费纳凉点又因宣传不够而知晓率不高。若要杜绝博物馆成“纳凉地”,先补齐这个公共服务短板吧。
对于博物馆来说,应该宽容对待市民进馆纳凉。即使他们的入馆本意只为纳凉或蹭网,他们也有可能变成真正或潜在的展览参观者,也会感受到博物馆浓厚的文化氛围。如果纳凉者的进入给博物馆带来了管理难题,增添了运营负荷,也可做好服务工作,对在公共区域进食、喧哗、打闹等行为予以劝阻,还可在展厅外专设休息区域,供只纳凉、不参观的游客在那里歇息。
博物馆成“纳凉地”也给博物馆提了个醒,可以通过创新展览、开展互动活动等增加博物馆的吸引力,将纳凉者吸引到参观者的队伍。也可扩展其服务项目,满足游客在纳凉时看看书、喝喝茶、听听音乐等需求。仅以过于单一的展览展示吸引老百姓,注定会成为纳凉之地。(何勇海)
网址:http://www.zhanlanku.com/news/show-11976.html